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秋季防疾

发布时间: 2011-08-22 浏览次数:3660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相交,稍为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的各脏腑功能亦随之发生变化,所以,秋季防病一定要注意起居、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的调摄。也就是讲秋季要注意“收养”,一定要把人体内各脏腑的器质(阴气)保养作为首要任务,正如《内经》所说:“秋冬养阴”。

    以下介绍秋季的防病四项原则:

    1、起居:

    立秋之后已是秋高气爽之时,睡眠的时间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止收敛太过。《内经》指出,秋天应“薄衣御寒”,对秋寒要有正确的理解。自立秋之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较大。寒露过后,冷空气不断,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应适应自然气候变化,循序地进行习练,增强防秋寒意识,这对预防受“秋寒”所犯而发病的如感冒风寒、咽炎、鼻炎、咳嗽,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中秋过后进入深秋季节,天气经常骤变,气温下降更明显,此时更要防寒保暖,与气候变化适应。

    2、饮食

    秋季饮食,应减辛味益酸味,秋天属金,味属辛,肺气当旺,过食辛味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而犯肝伤肝,肝属木,味主酸,酸味能护肝气,益酸味能防御肺气来犯。另外,中医认为,早秋大多属温燥、晚秋多凉燥,燥气易伤津液,所以滋阴润燥是饮食的主要原则,但应注意的是,润燥的水果类并非人人皆宜,特别是老年人、儿童,脾胃虚寒泄泻的、肺寒咳嗽痰白带粘的,应遵循体质的虚实,选择饮食的原则。体虚者应少吃润燥留湿的水果为好,以免泄者更泄,咳者痰更多。体质虚者,以多吃杏仁、薏苡仁、扁豆为佳。总之,秋季的饮食不能离开“收养”二个字。收养的意思,就是要保养好人体内各脏腑的基础物质,正如《内经》所说的“秋冬养阴”。

    3、情志

    中医的脏象学说认为,肺脏与秋相应,肺属金,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季的气候特别敏感,如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容易引起悲伤、凄凉、垂暮之感,忧郁情绪。所以秋季应以注意调摄精神情绪为防病的要务。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4、运动防疾,吐纳健身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

    吐纳健身:在每天清晨洗漱后,找个清静空气清新的地方静坐,先自叩牙齿三十六次,再闭口用舌在口中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搅动,直至感觉口中津液含腔便徐徐咽下,意送丹田。反复三次,稍静片刻,缓缓地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口鼻同吸,用意念送气至丹田,再将气从口中慢慢呼出,反复三十次,要每天持之以恒,有健身之神效。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