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技术 > 医疗动态

医疗动态

【罕见】5年辗转求医路,34岁男子确诊罕见木村病!他的经历值得所有人警惕

发布时间: 2025-04-02 浏览次数:202

   34岁的符先生怎么也想不到,一场看似寻常的“鼻炎”竟成为五年求医路的起点。淋巴结肿大、哮喘、神经痛……症状像藤蔓般缠住他的生活。直到遇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医院(番禺区中医药)内分泌风湿科的医疗团队,谜底才被彻底揭开——原来这一切竟是罕见病“木村病”在作祟!
    
  
   一、警报拉响: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鼻炎?小事!”5年前,符先生突然开始出现鼻塞、流涕的症状。当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治疗后症状缓解,因此符先生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有定期复查。
“淋巴结肿了?不疼就没事……”2024年1月,符先生发现右侧腹股沟区的淋巴结肿大,不过不痛,他仍心怀侥幸。2月,右侧耳前淋巴结也开始肿大。3月,CT结果显示腹膜后及腹股沟多发性淋巴结肿大。他开始感到不安。

   “咳嗽到住院,却查出哮喘?”2024年7月,符先生因剧烈咳嗽住院。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高达32.5%,IgE也明显升高,但骨髓穿刺活检未能明确病因。因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阳性,医生诊断为哮喘。但肿大的淋巴结和攀升的异常指标,让符先生心头蒙上阴影。

   “夜不能寐的剧痛,击溃最后防线”2024年12月,符先生突然感到左手肩关节至指端突然麻木,伴随阵发性剧痛。连续十多个夜晚,他都被痛醒。当地医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尽管接受了多种治疗方法,符先生的病症仍未得到缓解,符先生陷入绝望。
     
   二、迷雾追踪:罕见病“木村病”浮出水面
面对复杂多变的症状,符先生决定寻找更专业的医疗帮助。2024年12月21日,他来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医院。
内分泌风湿免疫科谢政权主任与蔡少鹏医生团队系统梳理病症线索:持续哮喘、周围神经损害、免疫指标异常……这些看似零散的“拼图”,在医学逻辑的串联下逐渐显现脉络。
在废寝忘食地检查、分析、讨论后,医疗团队抽丝剥茧锁定真相——符先生罹患的是木村病(Kimura病)。这种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淋巴结肿大、皮下肿块为特征,常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升高。虽主要累及头颈部,却可能“四处点火”,引发鼻炎、哮喘甚至神经病变。其罕见性和症状多样性,极易被误诊。
   
   三、破局之战:中西医结合显神威
确诊的那一刻,符先生的心情无比复杂:欣慰于病因水落石出,不安于疾病罕见难测。然而,医生们的话语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虽然木村病是一种罕见病,但通过规范的治疗,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医疗团队迅速敲定了治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使用免疫抑制剂调节免疫,同时结合中医的理气活血、化瘀通络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这种综合性治疗方案针不仅针对治疗木村病核心症状,还兼顾了符先生的其他并发症,体现了内分泌风湿免疫科在罕见病诊治方面的专业实力。
经过约1周的住院治疗,符先生的症状明显好转:指端麻木减轻,疼痛消失,腹股沟和颈部淋巴结也逐渐缩小,他终于可以安然入眠了。医生叮嘱,木村病需要终生管理,出院后的随访和持续治疗至关重要。

   如今,符先生学会了与疾病“和平共处”。避免劳累,定期复查,并严格遵医嘱服药。虽然对疾病仍有些许担忧,但看到症状明显好转,他也逐渐树立起对抗病魔的信心。经过数月的随访,病情稳定,并未出现复发迹象。
   

   木村病虽然罕见,但它并不是不可战胜的。符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疾病,不要害怕,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生活依然可以充满希望。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