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技术 > 医疗动态

医疗动态

【医疗技术】番禺区中医院成功运用新技术打通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复杂糖尿病足患者“生命通道”

发布时间: 2025-03-11 浏览次数:114

  近日,番禺区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医院)内四科祁家祥教授团队运用“冲击波+药物涂层”双球囊技术,成功为一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复杂糖尿病足患者打通“生命通道”,标志着我院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迈入精准化治疗新阶段。 
 54岁的张先生(化名)双足烫伤感染入院。根据他所描述的左下肢间歇性跛行,双足烫伤处无疼痛等症状特点,经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其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其中左侧股动脉末端重度狭窄、左股浅动脉近端重度狭窄(见图一)。 
  经外周介入团队讨论,左下肢间歇性跛行的主要原因是左侧股动脉末端重度狭窄、左股浅动脉近端重度狭窄。由于股左浅动脉近端血管呈环形钙化(见图二),一般的球囊难以将其扩开,恢复血管管腔。因此,团队为张先生制定了制定冲击波球囊+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治疗方案。
  
                   (图二)  
 手术过程中,首先在左侧腹股沟常规消毒铺巾,进行左股动脉顺行穿刺。穿刺成功后,遂行股动脉顺行造影,发现左股浅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比左股深动脉血管慢。接下来,使用普通球囊对病变血管进行预扩张,如术前预判一样,普通球囊无法打开钙化病变,随后,使用冲击球囊进行扩张,造影显示血管管腔获得了良好的恢复,再用药物涂层球囊对病变血管进行贴服。 
 经过冲击波球囊+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左股浅动脉通畅,血流速度明显较左股深动脉血流速度快,狭窄问题得到解决。术后,张先生恢复正常行走,左下肢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左足背动脉搏动由无变强。 
 
      
 心血管内科祁家祥主任表示,血管钙化是PAD介入手术的“阿喀琉斯之踵”。为了解决血管钙化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血管内冲击波治疗应运而生,其原理类似冲击波碎石,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难的问题。外周血管内冲击波导管通过“刚柔并济”的钙化作用原理,有效重塑斑块、恢复血管柔性、保护血管内膜。
  
     
 同时,通过在球囊表面涂覆抗增殖药物,在扩张血管的同时将药物释放到血管壁上,从而减少血管狭窄问题的再发生。药物涂层球囊技术的显著优势在于无需在血管内留置永久性植入物,从而大大降低了长期并发症的风险。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也为我院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院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