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历代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二)

发布时间: 2011-08-22 浏览次数:3752

    宋(金)元时期:公元1170年,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中,第一次用“癌”字,将其作为一个特定的病名,癌字的应用,说明了宋代时期,医家对恶性肿瘤已有了基本的认识。

    金元四大家对肿瘤的辩证论治和验方组成的学术思想,影响非常大,促进了肿瘤治疗的发展。

    寒凉派刘元素,字河间,以火热致病学说为肿瘤的清热解毒治疗提供了依据。临床表现:恶性肿瘤的中、晚期患者,常有发热、疼痛、肿瘤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等热性症候,即有热毒内蕴表现,以清热解毒治疗,大量中草药筛选证明,抗肿瘤活性物质,也以清热解毒类中药为多。

    攻下派张从正,字子和,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指出:“积之盛之,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他把精神情志因素作为病因之一,而这种关系近年来亦引起现代医学的重视。张子和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渚身,速攻可也,速去之可也。”肿瘤是邪毒瘀结于内,所以临床用以毒攻毒,破坚散结之法。

    温补派李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故主张温补脾胃,认为癌症患者以脾胃气虚居多,加之肿瘤的恶性消耗,不可能专用消损其正气,故以“扶正固本”为治癌之要法。李东垣《卫生宝鉴》中强调:“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故有医家治癌症多采用调补脾胃之法。

    朱震亨,字丹溪,在《丹溪心法》认为,积聚痞块,是由“痰饮、血块”积滞而成。认为治宜当用“降火、清痰、行死血块。不可用下法,认为下法徒损真气,病亦难愈,当用消积药使块状溶化,则病根除矣。”丹溪大补喜用人参,消积行血常用大黄、朴硝制成膏丸,软坚而不泻),还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水蛭、鳖甲、硃砂、南星等。

    明清两代,对肿瘤的发病原因有进一步认识,《医编》原作者何梦瑶说:“好热饮人,多患膈证”,“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说明已认识到长期酗酒,长期受热饮的刺激,可使食管受损而会发生癌变。明代叶文龄在《医学流旨》中也提到:“酒面失煿,粘滑难化之物,滞于宫中,损伤脾胃,渐成痞满吞酸,其则为反胃(噎膈)。”中医认为,年龄越大,其脾胃功能越差,肾气越衰,机体功能容易失调,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而发病。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多有积聚之病。”这些观点对肿瘤临床的辩证,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府非常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为了攻克肿瘤病这个堡垒,都不惜付出辛勤劳动,在继承中医历代前辈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医学的先进诊断原则,结合中医学丰实的临床实践,制定了丰实的中医治疗法则和方药。有遗憾的是,这许多治疗肿瘤病的经验和方药相当一部分至今仍散在于各种报刊杂志及各自的著作中,不少医生和病人往往为了寻找某一个宝贵验方而疲于奔波,许多简便易行的有效经验和方药不能及时推广应用,国家和政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1988年开始筹建了肿瘤文献库,收集各种文献资料近3千多种,集各种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有效方剂达2千余首,并对现代肿瘤29种常见、多发性肿瘤病从中找到最佳的治疗和应用方案。在治疗方案中有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以扶正培本为主的、以软坚散结为主的、以化痰消积为主的、以健脾化湿为主的、以理气化湿为主的、以毒攻毒为主的等等。在抗肿瘤的单方验方最佳选择有:配合以手术为主治疗的、以放射治疗为主的、以化疗治疗为主的、以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等等。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