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历代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一)

发布时间: 2011-08-22 浏览次数:3949

    肿瘤,这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疾病,至今仍因得不到有效的防治而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每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在500万左右,有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第一位死因,我国从1963年以来也将肿瘤列为多种死亡原因第一二位。因此,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医疗保健工作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记载肿瘤最早的文献是距今3500多年的殷商甲骨文。当时就有“瘤”字的出现,该字从“疒”、“留”,说明那时对肿瘤病已有“留聚不去”的认识。在周代《周礼·天官》中论述医生职责分工时,亦谈到了“疡医掌握肿疡……”之说,肿疡涵义包涵了肿瘤。至今,日本、南韩、朝鲜受我国传统医学影响,仍将肿瘤称为“肿疡”。当时对“肿疡”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时节之”。外治以“祝药、刮、杀之剂” 。“祝”是用药外敷;“刮”是除去脓血;“杀”是用药蚀其恶肉。

    在先秦时期,中医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了“昔瘤、肠覃、石瘕、癥瘕、癖结”等多种与某些肿瘤临床表现相似的病种。当时对肿瘤的病因,已经有多方面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外邪侵害,如《灵枢·九针论》讲:“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2、水土不适,如《吕氏春秋·尽数》讲:“轻水所,多秃与瘿人”(包括甲状腺肿瘤)。

    3、饮食不调,《素问·异浊方宜论》讲:“东方之城,……,皆安其处,美其食,……其病皆痈疡。”古代痈疡包括现在某些体表溃疡的肿瘤。

    4、情志失常:《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内份于优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气蕴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医药帛书。其中就有专门的方剂著作——《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等等,其中亦包括了治疗肿瘤的一些方剂。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对肿瘤与非肿瘤在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讲“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漀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漀气。漀气为容气壅塞脾胃,肝气郁结,故胁下痛,按摩之则气机得以舒通,胁痛能暂缓,但不久气又复结而痛再作,必须消其谷气,才能根治其痛。

    晋代葛洪《肘后方》、《外台》中用“海藻酒方疗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者(甲状腺肿大)”有较强的特异性。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所著的《外治秘要》,可谓是对唐代以前验方作出了一次大总结,仅《外台秘要》一书就收集了防治瘿瘤的验方36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大的贡献是在各种肿瘤病的治疗中荟萃了许多验方,不但有治疗“乳痈坚(乳岩)方”,还有“妒乳方”。在《千金翼方》中,治疗噎膈方剂就有那28首,反胃方剂16首,其中不少处方至今用于食道癌,对胃癌病人仍有一定的效果。其它各种肿瘤也大多有论述,如《肝脏·坚癥积聚第五篇》中就有44方。有些方剂使用的药物,现代药理分析证实均有明显疗效,如人参、蜈蚣、斑蟊、大黄、犀角、麝香等等。有些虫类药物用来治疗癥瘕积聚及现代的癌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蜣蜋、蟅虫、斑蝥、蜥蜴等等。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