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番禺区中医院再创生命奇迹,力克动脉瘤破裂出血与肺水肿的双重难关!
发布时间: 2024-09-18 浏览次数:1408
近日,番禺区中医院在多学科协作下成功救治一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至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危重患者,再次展现了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医护人员的高超技术和精心护理下,患者覃女士现已脱离生命危险,恢复情况良好。
55岁的覃女士,平日里身体健康,活力四射,然而在一次晨起如厕时突然倒地,陷入昏迷。家属紧急拨打了120,将她送到了番禺区中医院。到达急诊科时,覃女士病情危急,血氧饱和度极低。医护人员迅速响应,进行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紧急进行了CT检查。检查显示覃女士右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胸部CT双侧“白肺”,提示急性肺水肿。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死率约30-40%,而覃女士在严重的颅脑损伤后,出现了神经源性肺水肿,显著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死亡风险。
(术前胸部CT:双肺肺水肿“白肺”)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情,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急诊科、脑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多个科室紧密合作。神经内科郭晓兵主任团队迅速制定手术方案。在深镇静麻醉、患者能够维持基本氧合情况下,医疗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动脉瘤的栓塞止血手术。术中,由重症医学科高江宝主任全程现场跟进,提供高级生命支持,确保了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脑出血介入术后监护治疗同样重要,因此覃女士被转入ICU进行了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护。医护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疗措施,包括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机械通气等。为进一步引流脑脊液、减轻颅内压力,尽量避免血管痉挛、脑脊液梗阻等并发症。经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综合评估病情,团队于手术后12小时启动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同时根据脑脊液压力情况调整至一天2次腰穿操作。在ICU医护团队的治疗和护理下,覃女士脑出血逐渐吸收,肺水肿改善,病情迅速改善。
经过多学科的精心救治,覃女士在术后第5天苏醒,第6天拔管脱离呼吸机,第7天转至神经内科继续治疗。现在覃女士精神状态良好,能够进行言语交流、自主进食,正在进行康复训练。
重症医学科高江宝主任表示,覃女士的能够脱险成功,得益于多学科协作及时提供精准、高效的救治,更是番禺区中医院多学科协作精神的又一力证。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近年来,多学科协作目前已成为我院急危重症抢救的的常规模式,为急危重症救治提供更全面、深入、高效、创新和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了整个急危重症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