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指南 > 名医经验

名医经验

吴海雁主任治疗慢性鼻炎的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2021-03-30 浏览次数:3414

关键词:慢性鼻炎,经验分享

       慢性鼻炎是指患者鼻腔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通常以鼻塞、流涕为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并伴有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或脓涕,嗅觉减退、头昏头痛等。,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黏膜功能和形态仍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确的致病生物感染,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者,称为慢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症。目前临床治疗措施多以西医为主,包括口服抗感染药物,使用鼻喷雾剂以及微波、红外等治疗措施,但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不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手段丰富,包括中药辨证内服,中药外治,均具有一定疗效。慢性鼻炎属于中医鼻窒范畴。中医学认为, 肺主皮毛, 开窍于鼻, 风邪上受, 首先犯肺。如果肺气虚弱, 卫气不固, 外感之邪易犯肺卫, 肺气失去清肃功能, 以致邪滞鼻窍;或脾气虚弱, 运化不健, 失去升清降浊之职, 湿浊滞留鼻窍,雍阻脉络, 气血运行不畅而致鼻塞不通, 流清涕, 鼻黏膜及鼻甲肿胀, 如湿邪久滞化热, 则鼻腔潮红。由于病情反复、难以治愈且鼻腔分泌物增加,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吴海雁主任为吴海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一直从事中医内科、中西药结合呼吸专科工作,具有近30年临床工作经验,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在慢性鼻炎的中医治疗上有独特见解。

       病因病机 

       慢性鼻炎多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或受邻近器官(副鼻窦、腺样体、扁桃体等)炎症波及所引起。另外与职业性损害(有毒气体、粉尘等有害物质长期刺激)有关。根据其病理变化。可分为单纯性鼻炎与肥大性鼻炎两类。单纯性鼻炎以交替性、间歇性鼻塞为其症状。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鼻底部有黏性分泌物,对血管收缩剂反应比较敏感。肥大性鼻炎则以持续性鼻塞为主,鼻黏膜肥大,表面不光滑,如桑椹状,对血管收缩剂反应不敏感。中医认为慢性鼻炎的发病多由正气虚弱,伤风鼻塞反复发作,余邪未清,迁延不愈,邪热伏肺,久蕴不去,致邪热庸结鼻窍而致病;或肺气虚弱,邪毒滞留鼻窍而病;或外邪屡犯鼻窍,气血运行不畅而病。其病位在鼻,与气血经络关系密切,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正气虚弱为本,气机郁滞为标。单纯性鼻炎的主要病因是邪气湿浊滞留鼻窍,雍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肥大性鼻炎的主要病因是邪毒久留,气滞血瘀,滞于鼻窍。

       临床分型 

       (一)单纯性鼻炎临床分型属肺脾气虚, 邪滞鼻窍。《医学入门·卷四·鼻》曰: “鼻塞久不愈者,必内伤脾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外感也”。一则清阳不升,鼻窍失养; 二则水湿不化,湿邪上犯,流滞鼻窍。二者皆能使鼻窍窒塞。

       (二)肥大性鼻炎临床分型属于邪毒久留, 气滞血瘀型。鼻脉受阻,瘀滞肌膜,则肌膜肿厚,鼻甲肿实,清窍阻塞,气息出咽喉入不畅。

       治疗方法 

       单纯性鼻炎临床分型属肺脾气虚, 邪滞鼻窍,治疗原则为祛风除湿,化浊通窍。口服自拟方(药物组成:苍耳子、辛荑花各 15g,白芷12g,菖蒲15g,车前子12,茯苓、薏苡仁各30,皂角刺15 g,桃仁12 g,防风15 g,鱼腥草 30 g,甘草 6 g),每日1剂煎服,随证加减;肥大性鼻炎属于邪毒久留, 气滞血瘀型,治疗原则为解毒除湿,行滞化瘀,肥大性鼻炎口服自拟方(药物组成:苍耳子、辛荑花各 5g,白芷 12g,菖蒲 15g,车前子 12g,茯苓30 g,赤芍、丹皮各 1 5g,桃仁 12 g,皂角刺 15 g,党参 30g,甘草6 g),每日1剂煎服,随证加减。两方均使用苍耳子、辛荑花、白芷、菖蒲、皂角刺五药祛风通窍止涕, 五药为通鼻塞止鼻涕之要药, 车前子、茯苓、薏苡仁、党参健脾除湿, 桃仁、丹皮、赤芍行气去瘀, 鱼腥草宣鱼腥草宣肺泄热,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共收祛风除湿、解毒活血、行滞通窍之功。

 

病例分享 

       陈某 男 54岁。

       主诉:反复鼻痒,流涕。

       现病史:反复鼻痒。打喷嚏,流涕,耳痒,咽干不适,有稠痰,舌淡,苔腻,脉滑。

       诊断:鼻渊(肺脾气虚, 邪滞鼻窍)

      治法:益气健脾

       处方:炙甘草6g    太子参20g    白芍20g     山药20g     乌药15g     陈皮10g      莲子30g     芡实30g     白术15g     黄芪20g      党参15g

       按语:鼻炎的辨证论治,对于肺脾气虚鼻炎,久病体弱,或病后失养,致肺脏虚损,肺卫不固,易为邪犯,正虚托邪无力,邪滞鼻窍而为病,久病失养,损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精微生化不足,鼻窍失养,加之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湿浊内生,困聚鼻窍而为病。治疗可益气温肺健脾为主,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配伍党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肾 为 先 天之本,脾为 后天之本”,“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伤杂证之病机多累及脾肾,以本虚为主,耳痒系肾虚不上荣,外加莲子、芡实、乌药益肾。

 

       李某,男,38岁。

       主诉:鼻塞流涕2月。

       现病史:反复鼻塞,流黄涕,间有少许咳嗽,有痰,间有气促,怕冷,无发热头痛,无胸痛气喘,胃纳一般,大便烂。舌红,苔黄厚,脉沉弦无力。

       诊断:鼻窒(风热犯肺兼肺气虚)

       治法:疏散风热,益肺通窍

       处方:毛冬青30g    辛夷15g     白芷15g     羌活15g     石菖蒲15g    车前子15g   薏苡仁30g   甘草5g     茯苓30g      黄芪15g     山药15g     白花蛇舌草30g

       按语:风热之邪侵犯肺脏,使肺宣发肃降失常,热邪灼液成痰成涕,停滞于鼻窍,鼻窍不通,故见鼻塞,流黄涕,有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部气机不畅,不能将精微物质肃降于大肠助其传导糟粕,故见大肠烂。舌红,苔黄厚,脉沉弦无力,均为风热犯肺兼肺气虚之症。从“治病求本”的思想出发,本方用黄芪、山药、薏苡仁补气益肺,肺气充,则外邪不扰。又予毛冬青、白花蛇舌草、石菖蒲等清肺热,全方补益肺气治本,疏散风热治标,且在辨证基础上予白芷、辛夷等通鼻窍等对症给药。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