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雁主任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经验方
发布时间: 2021-03-30 浏览次数:3481
吴海雁主任是广东省基层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番禺区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组组长,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形成独有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擅长使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有幸跟随吴主任学习,现将其对于小儿风热咳嗽经验方简述如下。
1、咳嗽历史沿革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病证,临床以咳嗽为主症。咳嗽一名最早见于我国中医学古代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是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金匮要略》中提及“咳嗽上气”、“痰饮咳嗽”。关于小儿咳嗽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四·嗽候》:“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肺主气,候皮毛,而俞在于背。小儿解脱,风寒伤皮毛,故因从肺俞入伤肺,肺感微寒,即嗽也。”该书对于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病位等进行了论述,认识到小儿咳嗽多由外感风寒之邪引起,病位主要在肺。在这些经典文献中,多将“咳”与“嗽”并列论述,认为其为一证,并未将“咳”与“嗽”区分开来。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记载“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气,咳而为嗽也”,明确了“咳”、“嗽”与“咳嗽”的概念,对咳嗽病名的研究探讨更细化,后世医家大多认同刘完素之观点,并一直沿用至今。但由于临床咳与嗽二症常常同时存在,难以截然区分,我们通常称为咳嗽。
2、风热咳嗽病因病机
小儿咳嗽的常见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小儿因肺脏娇嫩,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常以外感咳嗽为多。早在《内经》就提及“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了咳嗽的发生与邪气侵袭导致肺脏功能失调有关;《诸病源候论》曰:“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认为风寒之邪可致咳嗽。《河间六书》中则记载:“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指出了咳嗽的发生与外感六淫之邪有关。《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小儿生机蓬勃,生性好动,加之腠理疏松,易于汗出,汗出则腠理开,更易感受风邪发为咳嗽。小儿为纯阳之体,在阴平阳秘的基础上,阳气相对偏盛,《内经》云:“阳盛则热”,稚子阳气相对偏盛,其患病时易化热,当外邪侵袭,正邪相争,邪气易从热化,因此在疾病的早期出现阳、热、实证较多.诚如王肯堂所言:“小儿之病唯热居多”。“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导致小儿患病时阳证多于阴证,热证居多。故小儿外感咳嗽中以风热咳嗽最为多见。小儿“肺脾肾常不足”,吴主任认为儿童的疾病与气之化生,气之有余不足,或气机失调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小儿风热咳嗽急性期,常以肺卫受邪为主。其主要病机为肺气受郁,气机宣降失常。吴主任面对的患儿常常是久居岭南湿地者,此地湿热较盛,小儿常常兼夹湿邪,聚湿生痰,阻滞气机,痰随气逆,而作咳嗽。
3、经验方组成及功效
吴主任常用小儿风热咳嗽经验方:干鱼腥草10g、毛冬青12g、苦杏仁5g、前胡6g、紫菀6g、人工天竺黄10g、瓜蒌子10g、炒芥子5g、紫苏子6g、炒莱菔子6g、甘草3g,根据患儿年龄进行适当加减。方中以干鱼腥草、毛冬青为主,共奏清解肺热之功;前胡、苦杏仁共用以达散风清热、降气化痰之效;佐以人工天竺黄、瓜蒌子清热化痰;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善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以止咳逆;炒芥子、紫苏子、炒莱菔子三子合用,消痰降气,兼以化食,温肺通肠,尤能止咳平喘;再加甘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降气止咳之功。
4、典型病案
罗某某,男,2岁,因“咳嗽,咳痰3天。”于2020-6-24就诊。时值夏至。患儿咳嗽,咳痰量多,打喷嚏,鼻塞,流涕,无发热,无气促,纳减,眠尚可,二便正常。查体:舌红,苔黄厚,脉滑。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I°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许痰鸣音,未闻及干啰音。心腹查体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止咳化痰。方药:干鱼腥草10g、毛冬青12g、苦杏仁5g、前胡6g、紫菀6g、人工天竺黄10g、瓜蒌子10g、炒芥子5g、紫苏子6g、炒莱菔子6g、甘草3g、辛夷6g。患儿服药6剂后,病痊愈。
按语:外感风热,内有痰湿导致的咳嗽,一要清热化痰,二要降气止咳,其他症状,则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遣方用药,在经验方的基础上,加用辛夷,辛夷芳香通窍,为医治鼻渊、鼻塞流涕之本药。吴主任解释,小儿病理特点中指出,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患儿外感风热,易于入里,与痰湿相合,因此,清热化痰,降气止咳,上通鼻窍,才能药到病愈。
上一篇:吴海雁主任治疗慢性鼻炎的经验分享
下一篇:吴海雁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