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指南 > 名医经验

名医经验

吴海雁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2021-03-30 浏览次数:3378

       摘要:慢性咳嗽在中医的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以六淫为主,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均有关。本文结合广州本地患者实际情况,主要考虑风热咳嗽、痰湿咳嗽、肝火犯肺、肺脾肾虚方面引起慢性咳嗽,阐述理法方药及医案一则,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慢性咳嗽,吴海雁、经验。

       咳嗽是一个内科门诊的常见症状,其中慢性咳嗽的病人占其三分之一以上,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在西医上排除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等明确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后,仍存在很多不明原因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或唯一症状,咳嗽时间超过8周的慢性咳嗽,这时西医治疗手段就略显不足,而中医根据其独特理论见解,在慢性咳嗽这方面往往有满意的疗效。

       吴海雁主任在番禺区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工作数十年,为广东省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人,长期接诊咳嗽病患,对咳嗽有丰富临床经验及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吴主任,将其中慢性咳嗽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吴海雁主任认为,咳嗽的病因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外感,二是内伤。外感又为六淫之邪,在《河间六书·咳嗽论》中说到“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其中,风是六淫之首,因此吴主任认为咳嗽多以风为主导,多表现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而广州处于岭南湿热之地,一年中多以暑、湿天气为多,即使刚开始是感受风寒而咳嗽,但咳嗽日久多郁化为热,因此本地患者多以风热、痰热咳嗽为主。内伤咳嗽方面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病位在肺,但与肝、脾、肾均有关,在《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也指出“五脏六腑 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广州美食多,本地人易多食肥甘油腻,脾运不健,运化失调导致酿湿生痰,因此本地病患多以痰湿咳嗽为主。还有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气机不畅,导致气郁化火,上逆侮肺。另外,中医认为久咳者多伤脾肾,同时很多慢性咳嗽患者在看中医之前都已使用过多种抗生素,易克伐正气,脏腑亏虚,肺脾肾均有亏虚。

       2.风热咳嗽,祛风清热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且不耐寒热,肺为娇脏,易受邪侵。外邪以风为先导,肺失宣降,若祛邪不尽,留伏于内,外内相引,肺气上逆,而发咳嗽。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以湿热天气为主,咳嗽多以风热咳嗽,因此吴师以祛风清热为法,擅用桑叶、薄荷、蝉蜕祛风解表、宣肺止咳;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毛冬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苦杏仁清热止咳,化痰平喘;加上甘草缓急止咳。如身热明显,可加黄芩、浙贝母清肺泄热。如热久伤津,吴师会加用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3.痰湿咳嗽,祛湿化痰

       广州作为美食城市,广州人的聚餐多,应酬多,易食肥甘油腻,脾运不健,运化失调导致酿湿生痰,而痰又分为寒热之说。痰黄量多,考虑痰热咳嗽者吴师常用桑白皮、瓜蒌、 知母、贝母、葶苈子、鱼腥草、百部等药物清热祛湿化痰;稀薄白痰,咳嗽频作,考虑寒痰,可用温法,常用半夏、茯苓、陈皮、紫菀、干姜、细辛、白芥子等药物,痰壅气逆者可加莱菔子、苏子、苍术、白术以增强健脾燥湿,使其水湿得以运化。久咳痰湿易引起血瘀,可加行气活血药,如桃仁、当归、郁金、赤芍。

       4.肝火犯肺,疏肝降气

       广州作为一线超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容易存在精神紧张、情志不畅,肝胆疏泄失职,日久导致肝胆少阳火郁,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而咳;木旺乘土,肝病及脾,而致脾胃不足。肝主血,肺主气,气血相生互用,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吴师以疏肝降气为法,选用柴胡为疏肝降气;前胡润肺祛痰止咳;桑白皮、黄芩清肺热;丹皮、栀子泄肝火;瓜蒌、桔梗利气降逆;如咳嗽日久,气郁化热成瘀,出现胸胁疼痛症状,可加赤芍行血分之滞,兼有止痛之功,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5.肺脾肾虚,健脾补肾

         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必会造成肺脾肾脏的亏虚。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正气充沛,不致滋生痰湿;肾为后天之本,蒸化水液,肾气强盛,则肾气不能上泛为痰。因此慢性咳嗽的患者,吴师会适当加以补气、健脾、补肾之药以调理肺脾肾气,通过补益法以达治肺之效果。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补气健脾;熟地黄、当归、沙参、麦冬、 五味子、玄参滋阴补肾。

       6. 验案举隅

         彭某,男,34岁,2020年10月就诊。主诉: 反复咳嗽、咳痰4月余。现病史:患者4月前出现咳嗽、咳痰,痰为白稀痰,伴有气促,咽痒,少许流涕,无发热,于当地诊所就诊后予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症状稍缓解,其后症状反复发作,查胸片示未见明显异常。症见:咳嗽,咳大量白痰,咳声重浊,伴有气促,咽痒,少许流涕,头痛,无胸痛,纳差,大便稀溏,小便可。平素工作压力大,喝酒应酬多,偶有吸烟。查体:咽部充血,咽后壁见滤泡,表面见白色分泌物,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舌红,苔白,脉细。吴海雁主任辨证为咳嗽(痰浊阻肺),治以健脾化痰,拟方:麻黄6g,生甘草5g,地龙10g,紫苏子10g,苦杏仁10g,桃仁10g,瓜蒌皮10g,鱼腥草30g,莱菔子30g,桑白皮10g,浙贝母10g,茯苓20g,白芥子10g,山萸肉10g,拟方,服7剂。 二诊: 服药1周,咳嗽、咳痰明显减少,痰易咳,无气促,纳食较前好转,嘱患者前方继进7剂。三诊:无明显咳嗽咳痰,精神乏力明显改善,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嘱平素避风寒,畅情志。随防半年,未复发。

       按:此患者当属“内伤咳嗽” ,证属痰浊阻肺。患者肥甘油腻,脾运不健,聚生痰湿,上贮于肺,则咳嗽痰多色白,咳嗽咳痰日久故有肺肾气虚,则有气促。全方以健脾燥湿化痰为主,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止咳平喘;白芥子豁痰利气; 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苏子止咳平喘化痰;鱼腥草、瓜蒌皮、桑白皮、浙贝母清热解毒,降气涤痰;茯苓健脾化湿;桃仁活血化瘀通络;山萸肉补益肝肾;甘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本方清补兼施,疏降有度,效果显著,沉疴渐愈。

       7.总结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病因不易确诊,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抗生素和镇咳药的大量使用,副作用较大。故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有很大优势,吴海雁主任结合地域特点及病患的工作生活习惯,准确地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从而起到很好的疗效。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