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指南 > 名医经验

名医经验

吴海雁主任寒温同用辨治小儿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2021-03-31 浏览次数:3280

       小儿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时儿科常见的常见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倾向。常以3岁以内的婴幼儿多见,有学者认为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等,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在证型中,痰热证为常见证型,吴海雁主任应用“寒温同用”方法治疗,效果明显。吴海雁主任为广东省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本文通过总结吴海雁主任治疗痰热证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临证经验,为以后的临床指明道路。

       1.病因病机
       小儿肺常不足, 小儿腠理不密,冷暖不知自调,肺为水之上源,若肺失宣降,痰液易阻塞气道,使肺气郁闭;痰湿阻结则肺气壅盛,气滞则痰液无所排出,肺为储痰之器,留阻肺窍,肺气上逆,则发咳喘。加之小儿阳气生发,积久化热,痰热互结,黏稠质黄,故临床多见咳嗽喘息、喉中痰鸣、鼻翼煽动、舌红苔黄厚腻等痰热表现。吴海雁主任还指出喘息性支气管炎出现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粘稠阻塞气道,支气管狭窄、管腔闭塞所导致的气体交换障碍有相似之处,继而出现肺气闭塞之咳喘、气促,重者有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等症。
       2.寒温同用、理气健脾
       吴海雁主任主张“热象用寒,痰象宜温”。他认为寒凉之药可以清肺中之热,但痰邪属阴,如《金匮要略》中提及“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当以温肺化饮,所以此为“热象用寒,痰象宜温”。但是在临床使用中,一定要注注意温药的用量,以免改变处方寒热属性以致助长肺热。在临床中,如果单用清热化痰之药,效果不佳,吴海雁主任认为,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正如《幼科发挥》所说的“治痰咳,先化其痰,欲化其痰者,必先理其气”。所以若要化痰则需从脾入手,从根源上杜绝生痰之源,痰消则火无所附依,热证亦能自除。故理气健脾之法实为寒温合同的基础,有釜底抽薪之意。吴海雁主任常使用上诉观点指导临床,效果显著。
       3.以药为兵,以方为将,膏方为辅
       本病遵循“急则治其标”原则,发作期治标为主,重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吴海雁主任结合岭南特色,常用自拟“治咳平喘方”治疗本病。“治咳平喘方”由紫苏子、鱼腥草、桑白皮、僵蚕、莱菔子等药物组成。方中紫苏子与鱼腥草,前者性温,意在化解气道顽痰,后者性寒,意在清热降火,二者合用体现“寒温同用”之意,桑白皮性味甘寒,归肺脾经,有泄肺平喘的功效,僵蚕为虫类药物,有息风止痉、化痰散结的作用,莱菔子功在健脾消食,降气化痰,脾气盛则运化水湿,杜绝生痰之源,实现“肺脾同治”。上述药物使用,彭玉教授主张中病即止,尤其莱菔子有“破气”之弊不可久用;对于病情反复发作,体质较弱患儿,主张时时顾护脾胃,常配与薏苡仁、党参等。膏方又是我院一大特色,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制成的固体状药物,广受群众喜欢,不仅具有“营养五脏六腑”之效,还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小儿膏方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改善患儿体质,调节机体阴阳,从根本上提高患儿的抵抗力。临证中结合小儿肺脾肾三脏不足的体质特点及个体差异,常选用健脾益肺膏配合治疗,方中党参、白扁豆、白术、山药、芡实、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益气。桔梗、枇杷叶止咳润肺。白及收敛肺气。神曲消食健胃。浮小麦固表止汗。泽泻利水渗湿、化痰饮。黄明胶、阿胶滋阴润肺。
       4.验案举例。
       刘某某,女,2岁,主诉“咳嗽3天,加重伴喘促1天”,2020年12月10日就诊。3天前患儿受凉后流清涕、咳嗽,夜间阵作尤甚,2~5声/次,咯黄色粘痰,曾有低热,当地治疗后热退(具体不详),咳嗽稍有好转。近日咳嗽加重,伴喘促,喉中痰鸣,黄色脓痰易咯,流浊涕。查体:精神软,面色可,咽充血(++),舌红,苔中黄稍厚,三凹征(+),无发绀,心(-),双肺闻及大量喘鸣音与少许湿啰音,指纹紫。西医诊断: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病痰热闭肺证,急则治标,祛邪为主,当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方用宣肺平喘方加减,处方:鱼腥草9 g、瓜蒌壳9 g、僵蚕6g、地龙6 g、蜜麻黄2 g、川贝2 g、炒白芥子6 g、炒紫苏子6 g、炒莱菔子6 g、细辛2 g、甘草6 g,4剂,1日1剂,1天2次,水煎服。二诊(2020年12月16日):药后症减明显,喘平偶咳,咳嗽2~3声/次,咳声有痰,痰少色黄白相兼,伴鼻塞,查体:呼吸平稳,咽充血(+),舌红,苔中黄稍厚,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湿啰音消失,可闻及少许喘鸣音,指纹紫滞。咳喘迁延期,痰热渐化,扶正祛邪并进,清热宣肺,健脾助运,调整前方,处方:炒苦杏仁10 g、黄芩10 g、桔梗10 g、炒葶苈子6 g、鱼腥草10 g、白前6 g、赤芍6 g、茯苓10 g、盐吴茱萸2 g、生薏苡仁10 g、枳壳6 g、焦山楂6 g、党参10 g、甘草6 g,2剂,1日1剂,1天2次,水煎服。
按:患儿典型受凉史,病程3天,急性起病。外感寒邪,病初以发热、咳嗽、清涕为主。之后外寒入里化热,热炼液为痰,痰热互结阻塞气道,肺气闭塞则咳喘喉鸣,痰涕黄浊,咽红舌红,苔中黄厚腻,满肺喘鸣音与湿啰音。病程短,为实证,以喘促为主,此证属痰热闭肺,病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治当宣肺平喘。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汤加减。方用鱼腥草、川贝寒凉之品清热化痰,配伍白芥子及紫苏子、细辛温肺化饮,避免过于寒凉损伤患儿脾胃,此为“寒热合用”之意;麻黄辛温平喘,与细辛宣散肺气,使风寒之邪从腠理开泄。地龙咸寒降泄,性走窜,善解高热,又有平喘之功,意在消除肺部气道痰液及喘鸣音;莱菔子消食化痰,甘草调和诸药。二诊中患儿喘促平,仍有咳嗽,肺部喘鸣音未完全消失,舌红苔黄腻,痰黄,此期病情缓解,当清热宣肺,健脾助运,以绝痰源,故用杏仁降利肺气,配合桔梗、白前开宣肺气,调畅气机,平咳之功效;原方中莱菔子强力破气之药中病即止,改用枳壳、吴茱萸、葶苈子、焦山楂运脾泻肺,温化痰饮以宣发肺气;为防止咳喘耗伤肺脾之气,故配党参补肺益脾、薏苡仁以消生痰之源。吴海雁主任认为“养肺必先养脾”,当呼吸系统疾病进入迁延期或缓解期时,应肺脾同治,以“治脾扶正”,调理肺脾功能。
小儿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变化较快,吴海雁主任指出要随证辨治,因人、因时制宜,灵活应用“寒温同用、理气健脾”法,结合我院特色膏方,共奏中药之功。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