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风高物燥 门诊咽炎病人增多
发布时间: 2015-10-28 浏览次数:5403
摘自番禺日报2015年10月28日A6版

在区中医院耳鼻喉科,一名咽痛患者正在接受医生检查 杜丽华摄
专家指出:诱发咽炎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天气和饮食有关
本报记者 杜丽华 通讯员 何秀婷
过了“霜降”,早晚温差大,广州森林火警信号已连续悬挂多天,天气甚干燥。记者日前从我区多家医院耳鼻喉科门诊了解到,近期因咽干、咽痒、咽痛以及咽部异物感就医的人明显增多。区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苏宗海表示,近期类似患者比往日增加近20%。“从接诊来看,主要还是由于近期气温多变,空气干燥,人们饮食不当所致。”他说,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患慢性咽炎,病因一般为疲劳、季节变化。多饮水,注意保暖,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治秋季慢性咽炎频发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风高物燥
门诊三成咽炎患者
在区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咳嗽、咽痛的病人不少。家住桥南的何先生今年40出头,立秋过后,他开始觉得喉咙干哑,夜里疼痛加重,早晨起来痰明显增多,拼命喝水也缓解不了。“白天不停喝水,晚上一躺下喉咙止不住干痛,连觉都睡不了。”由于工作忙,何先生一直拖到上周五才有空看医生。“最近这类病人数量逐渐增多。”该科室的一名医生告诉记者,近段时间,慢性咽炎病人几乎占了耳鼻喉门诊的30%。“这与最近天气有关,今年秋季比往年更干一些,空气质量也不好,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大,慢性咽炎很容易复发。”
随后,记者来到区中医院耳鼻喉科,记者随机采访了8位前来就诊的市民,其中有两位就是因咽痛、咽干无法缓解前来看医生的。市民张女士平时体质一向不错,半个月前,她开始觉嗓子发干、发痒,刚开始没有在意,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她的嗓子出现肿痛,后来开始咳嗽。经过医生诊断,张女士为急性咽炎发作。
烟酒不离口 饮食辛辣
慢性咽炎来“做客”
区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苏宗海告诉记者,最近科室门诊咽炎患者增多,每天四五十名患者中,两成以上都是咽炎患者,并有持续增多的趋势。多为慢性咽炎加重或慢性咽炎急性发作,以中老年人、烟酒人群、教师等特殊职业人群为主。他认为近段时间咽炎高发有多种原因,苏宗海主任告诉记者,从中医角度看,秋季肺阴虚是导致慢性咽炎发作的外部原因。古人云“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喉咙是肺系的一部分。因此,缓解、治疗慢性咽炎的关键是滋阴润燥。“而慢性咽炎的内因,则与个人体质有关。体质容易上火的人群更容易得慢性咽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上火体质的人群就会得慢性咽炎,这种疾病的形成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苏宗海主任补充道,慢性咽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群,其中烟酒不离手、常吃辛辣食物的人群;过度疲劳、抵抗力下降的人群最易中招;此外,经常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也是致病的原因;而教师、演员、讲解员,在水泥厂、造纸厂车间工作的人,从事房屋装修的人也是慢性咽炎的高发人群。他提醒,咽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彻底治疗,则会发展为慢性咽炎。因此,调节作息、劳逸结合、饮食得当,才能更好地调理疾病。
消炎药消不了慢性咽炎
由于慢性咽炎是一种高发疾病,于是许多人一出现咽干、咽痒、咽痛、咽部异物感,就自行诊断为咽炎,然后自行到药房买润喉片或其他降火药物来吃。甚至一些患者认为慢性咽炎既然是“炎症”,就自作主张口服抗菌药物,这其实是很大的误区。32岁的刘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他近两个月一直感到咽部不舒服、声音嘶哑,由于平时工作忙,刘先生便在附近药房购买了消炎药,吃了几天后,症状缓解了,但一停药喉咙又痛了。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的检查结果是:慢性咽炎。
苏宗海主任强调,咽炎是“一类”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不同的人患的咽炎并不相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咽炎根据起病的缓急可以将咽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根据引起咽炎的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咽炎。从门诊来看,慢性咽炎患者居多,细菌不是引发慢性咽炎的直接因素,人体抵抗力下降,内环境紊乱等因素才是其主因。苏宗海主任说,滥用抗菌药不仅不能治好咽炎,反而增加细菌耐药性,严重者甚至引起菌群紊乱。因此,苏主任提醒病人,药物最好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科学用药。慢性咽炎如果症状较轻,没有什么特殊不适,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只需要自我保健就可以了。在治疗慢性咽炎上,中医更有优势。从中医角度来说,慢性咽炎就是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患者也可以自己买些西洋参、玄参、桔梗、薄荷、生甘草等泡水喝,这些中药都有养阴清炎利咽的功效。如果慢性咽炎急性发作,出现咽痛、咳嗽、分泌物增多的情况,则要及时去看医生。
在预防上,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劳逸结合,远离粉尘环境。秋冬季节要多喝开水,饮食宜清淡,避免烟、酒、辛辣、过冷、过烫的刺激食物。
- 总机电话: 020-85926000
- 急诊电话: 020-84837576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桥东路65号、93号 版权所有 © 2021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
Copyright 2021 Panyu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rd. 粤ICP备11025197号 网站建设:优网科技
关闭
-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