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关于间歇性禁食的误区,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 2020-09-16 浏览次数:4684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吃穿不愁,却被各种营养过盛导致的疾病困扰,我们吃得越多,健康状态反而越来越差。

       据统计,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肥胖大国,也成为全球第一糖尿病大国。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已经占到总死亡率的86.6%,慢性代谢疾病引起的医疗支出占到了总支出的70%。短暂的口腹之欲带给我们无尽的疾病困扰。

       禁食是指出于健康的目的,而主动停止摄入有热量的食物,但不禁水,持续时间至少要12小时以上,一般不超过14天。 

       间歇性禁食——是一种源于2000多年前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国外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特别是当BBC的纪录片《禁食与长寿》播出之后,才开始慢慢有人接受,而国内开始流行也是最近几年。最近,关于间歇性禁食的研究越来越多,间歇性禁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学界公认,这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极大的提升我们躯体和心灵健康。

       很多人认为禁食只是可以减肥,但实际上『减肥效果』只是它众多好处的其中一个。

间歇性禁食的好处如下:

       1.省钱; 2.省时;  3.帮助消化功能:现代人的胃肠道疾病大部分是由于吃太多,胃肠过负荷运转导致的。适当的禁食可以让胃肠得到休息,改善消化道症状; 4.提高免疫力;5.激发细胞自噬功能;6.长寿;7.有助于减轻饥饿感;8.皮肤更好;9.改善情绪,改善大脑认知功能;10.下调炎症水平,缓解慢性炎症;11.改善血压;12.预防心血管疾病;13.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糖尿病;14.治疗脂肪肝;15.减脂;16.增肌;17.提高能量水平,改善代谢紊乱;18.思路更清晰,反应更敏捷,注意力更集中。

错误认识一:早餐很重要。

       其实早餐一点也不重要,是多余的一餐。事实上在史前的狩猎时代,人类通常都是早上空腹外出捕猎,直到中午或者晚上才能获得猎物,然后再把猎物运回部落,与家人大吃一餐。进入农耕时代后人类也没有吃早餐的习惯,一天只吃两餐。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才开始出现早餐。主要是因为食品工业飞速发展之后,生产出大量的包装食品(麦片、方便面、速食饼干等),为了扩大食品销量,于是通过广告向群众植入“要吃早餐”的观念。

错误认识二:不吃早餐容易得胆囊结石和胃病

       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是胆囊长期不活动。而刺激胆囊活动的最强有力的因素就是脂肪和蛋白质。因此吃素的人最容易得胆囊炎。僧人群体就是胆囊结石的高发人群。高脂肪饮食的人即使一天只吃一餐,也不容易得胆囊结石。

中国人胃病的第一大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损害胃粘膜,导致空腹时出现胃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国人吃围餐的习惯和食品卫生差有关。如果你没有被幽门螺杆菌感染,你空腹时不会胃痛,你少吃一餐还可以减少你被感染的机会

错误认识三:少食多餐好。

       我们经常被灌输少食多餐的观念,可以保持新陈代谢,避免进入饥饿模式,减轻胃的负担的观念,这恰恰与事实相反。为了燃烧身体多余的脂肪,现代人其实需要更长的空腹时间,让自己身体多余的脂肪被分解掉。

 少食多餐这种营养学推荐,是适合营养匮乏年代的饮食要求的。那个时代的人普遍消瘦、虚弱,特别是脾胃很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差。因此需要少食多餐。这种饮食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超重肥胖人群。

错误认识四:禁食会让你肌肉分解,新陈代谢减慢,变得衰弱无力。

       这也是吓唬人的。情况正好相反,事实上,在禁食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在禁食24小时后,血液中的生长激素水平会提升20倍。生长激素是一种高效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与睾酮一起,达到增肌同时减脂的作用。通过同时配合抗阻训练,增肌效果更好(强烈推荐)。

       有研究表明,禁食开始之后,人体基础代谢率反而上升,直至连续禁食72小时后基础代谢率才开始略微下降,连续禁食7天,基础代谢率比禁食前仅仅下降5%,连续禁食21天,基础代谢率仅下降6.25%。这是生理范围内的代谢率波动,对身体没有负面影响。事实上,女性在生理期和非生理期,冬天和夏天基础代谢率也有10%以内的基础代谢率波动。

错误认识五:如果我不吃东西,我会低血糖。

       这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表明,只要是没有服用糖尿病药物、没有潜在疾病的健康人,都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断食而不会出现任何低血糖症状。事实上所有低血糖(非糖尿病患者)的感觉都是因为几小时前吃了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后血糖飙升,然后血糖迅速下降才出现的。不过,如果你是正在使用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那么在你开始禁食之前一定要咨询医师,因为一些降糖药会在禁食期间导致严重的低血糖症(主要是胰岛素、磺酰脲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格列美脲和格列本脲)。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