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父母堂】儿童总是喜欢眨眼,做鬼脸?警惕儿童抽动障碍!

发布时间: 2022-02-16 浏览次数:1748

       11岁的男孩康康,调皮好动,近一年来眼睛总是一挤一眨的,就算家人频频制止也没用。

家人带孩子去眼科检查,但经眼科治疗,孩子的眨眼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出现摇头、嘴角抽动、身体扭动等新动作。几经周折,他在康复科被确诊为抽动障碍。经我院金炳旭主任医师每周岐黄针治疗2次,共治疗4次后抽动症状好转,眨眼减轻,躯干抽动减少,YGTSS评分减至26分。

       调查显示,生活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率增长迅速,且绝大多数患儿因家长对该病缺乏认识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起病年龄1-21岁,大多数起病于2-15岁,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为高发人群。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基底神经节、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是其主要病变部位。

抽动障碍有哪些表现?

       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从眼肌、面肌开始出现眨眼、摇头、挤眉等动作,继而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或扭动肢体、躯干;发声性抽动,孩子常常不由自主地发出“哼”“啊”“咳”等异常声音,往往被大人斥责为“坏毛病”,严重时出现不由自主的言语。其中,眨眼睛和清嗓子是儿童抽动障碍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抽动障碍的危害

       抽动障碍患儿多数共患1种及以上心理行为、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破坏性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睡眠障碍、孤独症等,对患儿的学习、生活、社交等社会功能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长久会降低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医生提醒

      抽动障碍是一种病,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坏毛病” 多,应注意观察,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及时就诊。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患儿不但难以建立健全的人格,部分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还可出现品行障碍。

 

文字 | 金炳旭

编辑 | 梁颖杏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