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养生】“三伏天”,除了防暑降温,还需要养生防病

发布时间: 2020-07-28 浏览次数:2658

       “三伏”之时,炎炎酷暑,看来今年气温又将创新高。酷暑难当,人们习惯使用各种“凉快”的方法来消暑降温,例如喝冷饮、吃冰淇淋、吹空调、喝凉茶等等。然而,这些行为,很可能会损害身体,甚至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三伏天”是养生的重要时间。所谓“三伏天”,是指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大概在每年的小暑至立秋之间,公历的7-8月份,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故谓“三伏”,而“三伏天”结束之日谓“出伏”。今年的“初伏”是7月16日至7月25日的10天,“中伏”是7月26日至8月14日的20天,“末伏”是8月15日至8月24日的10天。所谓“伏”,有盛热之时宜伏不宜动之意。《黄帝内经》里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因此,有夏天固养阳气以防病之说。

       那么,为何强调在三伏天固养阳气?如何固养阳气?固养阳气又能预防什么疾病呢?因为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即天地阳气最盛之时,所谓天人相应,夏天人体阳气外露,容易散失,此时固养、增强人体的阳气能够祛除和预防由寒湿之邪所致的疾病,例如“三伏天”天灸疗法就是运用这一原理。

       那么,哪些是寒湿性疾病呢?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各类关节痛;痛经等等。只要是中医辨证为内因虚寒,外因寒湿之邪所致的疾病,都可以趁着三伏天,采取固养和增强体内阳气之法以祛除寒邪,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反,如果在三伏天这个人体阳气外露的时候损伤阳气,则会造成新发寒性疾病或者原有的寒性疾病复发。因此,夏天不要做以下损伤阳气的举动;

       一、过度运动、出汗过多。“三伏天”的“伏”本意就是宜伏不宜动,因为夏天人体阳气外露,运动时容易散失,加之运动时大量出汗,阳气随汗而泄,是十分耗散阳气的行为。

       二、长时间吹空调。夏天人体“腠理开张”(西医所说的皮肤毛孔扩张),阳气散于外,在空调环境下阳气暗耗,冷风寒邪乘虚而入,容易即时发伤寒之病或寒伏至冬春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三、冰凉饮食。“三伏天”人体阳气外露,脏腑阳气反而虚少,夏天经常饮食冰凉之品,损耗脏腑阳气,容易引发腹痛、腹泻、咳嗽、痛经等疾患。

       四、过食寒凉之品。暑热天时,一些人喜欢喝凉茶,以此清热消暑,但如果过多服用寒凉中药,或者你本来就是虚寒体质的,同样是会伤害脾胃,生寒生湿。

  “三伏天”做些什么有利养生呢?

一、静心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夏天属火,在脏归心,故夏天养生首先养心。《黄帝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要保持良好睡眠,不要熬夜;心情平和,不烦躁。

二、适动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是不对的。“三伏天”的“伏”本来就是伏而不动的意思,夏天不适宜做剧烈的运动,一来“动则气散”,二来运动出汗过多,气随汗泄,不利于养生。“三伏天”只适宜做些轻松的运动,所谓“微动四极”,可以散步、太极拳,活动一下身体,运散一下湿气就好。

三、宜食

       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会助湿伤脾,引发疾病,夏天适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常吃健脾益气养心的山药、红枣、薏苡仁、百合、莲子等。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有温阳散寒,健脾祛湿的作用,最适合夏天食用,煮菜、煲汤、煮甜汤都适合。

 

文字:何志良

医患交流

返回顶部

关闭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信

番禺区中医院医疗集团订阅号

番禺区中医院官方微博